
書名:The Seven Deaths of Evelyn Hardcastle (英版)/ The 7½ Deaths of Evelyn Hardcastle(美版)
中譯:死了七次的伊芙琳
作者:Stuart Turton 史都華.特頓
類別:推理、懸疑
她會一直被殺害,直到你找到真兇……
別墅推理+時間迴圈+人格移轉
極限燒腦,經典犯罪模式全景呈現!
故事的一開始是一個男人在森林中醒來,記憶全失,自己是誰、人在哪裡都一無所知,唯一記得的只有一個名字:Anna。然後他從森林中找到了回找主宅的路,被友人們告知自己是一個醫生,受邀到Hardcastle家參加宴會,並在找尋自己記憶的過程中,結識了Evelyn Hardcastle,成為好友。最弔詭的卻不是他失去記憶,並且老為自己的懦弱羞恥不已;而是,他在找Anna的同時卻被人狩獵著……
然後,他一再醒來,重複著已經過了的一天,唯一不同的是,每重複一天都是在不同人的體內,並且承繼宿主的特質。他的任務,是要找出那天誰殺了Evelyn Hardcastle;唯有提出正確解答才能離開這個循環。麻煩的是,他不是這座古宅中唯一想要逃出去的人,但規則是獎勵只給予第一個答出來的人。
解謎的路上,主角Aiden Bishop得不斷用不同宿主的優劣勢找出真兇,還得處處防著他人:Anna是敵是友?追殺他的人佔了什麼先機?主持這個挑戰的面具人又扮演著什麼腳色?
我對這種「循環」的題材其實有點冷感,因為部分情節大同小異地重複,先是無趣,再是燒腦,然後又一陣無力感,看得比主角還心累。除了BL的《薄霧》讓人愛不釋手外,之前翻拍的原創《開端》就讓我反覆了三次都無法逃脫,開啟不了故事。
本書《死了七次的伊芙琳》的前半也有點這樣的,雖帶出了一點故事的設定,但因為主角一直糾結在無法接受什麼被困在死循環這點,非常拖沓,要不是他換了宿主有點新意,我真的要三度棄書(是的,這本已經好幾年都在我的待讀書單中,而每一年都在主角還在第一宿主體內我就舉手投降了,今年是靠著新年閱讀挑戰撐下去的)。
《死了七次的伊芙琳》和其他類似主題的故事最大的不同處在於,主角雖說在這謀殺發生當天不斷循環,但他每一次輪迴是在宅中不同人的身上;好處在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調查人際關係和過去的事件,壞處卻在已經做出的事情無法藉由「重活一次」改變。這點在故事中也可以感受到主角強烈的焦慮和懊悔。但,作者還是有給金手指的:主持這個局的面具人初期就說了,這不是主角第一次挑戰,而這次他是根據過往無數次的經驗為主角挑選了最適合的宿主,並且將宿主以他認為最佳的次序排列出來。其他的在同一事件中的競爭者不但沒有這個優勢,循環的設定更是要坑死人。
Instead of assembling yourself in the dark like the rest of us – so that you wake up one day with no idea of how you became this person – you can look at the world, at the people around you, and choose the parts of your character you want.
不暴雷所以細節不好說,但作者在將前半看似無謂的廢劇情和後半緊湊的一個接一個的線索,一起兜攏起來成為一個循環的時候,我真的覺得前面苦撐的努力是值得的。
本書好看除了燒腦的大小環節外,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:雖說文案和主題寫的是要找出殺人兇手,但主角從一開始打定的主意就是要徹底杜絕殺人事件發生。這點除了凸顯出他的人格特質,也奠定了他一連串行動主動性,和後來破局的基礎。作者在這點上還蠻用心的,因為本書的設定是主角在宿主體內時能承繼到他們的能力,但也不可避免地得承擔起宿主們的性格缺陷;主角本人的背景故事在很後面才有透露出來,但在他經歷每一個宿主的時候,都可以感受到他在宿主皮下要掙脫出來的堅毅。作為讀者,不過跟他輪迴了這麼一次就快要崩潰了,實在無法想像他到底是經過多少的苦難,竟然沒有因此成為不用腦的NPC。堅毅的還有跟守護神一樣的主持人,老實說,我覺得他應該比主角還心累;主角起碼還開始精神渙散失去記憶了,他卻得一次又一次地跟著看著,然後跟個老媽子一樣地籌畫,並在權限內盡量給主角大開方便之門。
以下有雷
書末揭露主角Aiden Bishop為什麼陷在這個輪迴的局中,而為何他對Anna這麼執著是因為他的手足被Anna殘忍地殺害,Anna在被捕之後,得到的處罰就是困在Hardcastle宅裡不斷經歷Evelyn死去的一天,有著微弱的希望,卻日日夜夜地眼見希望被奪去。但Aiden卻認為這個懲罰不夠,為何Anna能以另外一個人的身分活著,因此自請入局。他在入局後,才發現Anna已經不是他本來認知的罪犯;在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中,她已經洗脫過去的殘酷和冷血,留下的是冷靜和執著。而同樣在這個局中「服刑」的Daniel Coleridge卻走向相反的路,無盡的失敗和挫折反倒加深了他的惡性,他將局中的其他人視為遊戲中的NPC,物盡其用,誰會受傷或死亡都不在乎,不擇手段也要將自己從這團迷霧中摘出去。這樣的結果讓Aiden對於官方所謂的用這樣的死局來懲罰/復健罪犯有著強烈的反彈。
Bars can’t build better men and misery can only break what goodness remains.
於是,他在解謎的過程中將Anna視為可靠的夥伴,並立下「一定會帶你一起出去」這樣的承諾。
這個設定算是把主角Aiden的人格寫全了,也把故事的調性表達了出來。但對我這種以娛樂為目標的讀者來說,就顯得沉重了一點,明明就算省了也不影響故事整體走向的設定,既然在最後拿出來大書特書,還給了上面的引言,卻選擇了開放性結局,難免有種頭重腳輕的感覺。